笑
声
“笑声如阳光,驱走人们脸上的寒冬。”
——雨果《悲惨世界》
HOPE PSYCH
这是 第206篇分享
有人做了一项实验:在安静的车厢中,一位乘客因为看搞笑视频忍不住大笑出声,旁边的其他人从疑惑到无语,然后逐渐展露笑容,最后也忍不住跟着笑了起来,整个车厢仿佛受到了感染,每个人都笑得停不下来。
视频如下↓↓↓
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
笑似乎是一种可以传递的东西,哪怕你根本没有get到笑点,身边有人开怀大笑,你就会跟着嘴角上扬,甚至跟着笑出声来。而且,越是面对亲近的人,越是放松的状态,这种情形就越是明显。
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笑是社交
在网上看到一个精心铺梗的笑话,你可能只是微微笑一下,而和身边好朋友一段有趣的对话却能让你笑出猪叫。
能否令人发笑,可不仅仅取决于笑话的幽默程度。
神经学家Sophie Scott提出,大多数笑声是社交环境的产物,她认为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笑话本身,而是为了表达理解,赞同,也喜欢讲笑话的人而发出笑声。所以比起陌生人,朋友们更容易戳到我们笑点。
研究显示,越年轻的群体越容易传染笑声,等你年纪增长,就不怎么会跟着一起笑了。
这是由于年长的人更能够凭经验分辨出“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”和“发自内心的开怀”。同时,他们很少会期待自己更加合群,在理解和认同他人方面也更为内敛,因此更倾向于“默默看着你们傻笑”。
大脑让我们笑
再看一下对大脑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(fMRI)的结果。
2007年内,研究者观察了不同声音刺激之下人脑是如何做出反应的。这些声音有积极的,比如笑声,也有令人不适的,比如尖叫。它们都促使人类大脑中的前运动皮层激活,这个区域能引起脸部肌肉的运动。其中,积极的声音引发的反应最为强烈,因而听到笑声,我们面部肌肉也会跟着展露出笑容。
展开全文
笑的传染性
对我们有什么用?
笑是我们祖先的一种原始的语言形式,它表达友好而非敌意。与其说笑是为了取悦自己,更不如说它是用来消除潜在的麻烦。就像在回应说:“嘿老铁,我是自己人!”
这种语言现在我们还在使用,并且发展出更多的含义:向他人示好,表示礼貌,宣誓地位或者掩饰内心的脆弱。
婴儿都是先学会笑才学会说话的,父母对着婴儿笑他们也会跟着回应。这也证明了笑的感染性是我们生存下来的本能。
Robert Vellington做了一个长期的实验,内容关于情侣间的压力对话。他发现在讨论那些令人感受到压力的话题时,一人的笑会引发另一人表情放松下来,迅速缓解紧张的气氛,重新拉近彼此的距离。
在伤心烦恼时,去电影院看看喜剧电影,整个影院的笑声会有效缓解低落的心情,让人更容易振作起来。
其实,在自己出糗时,自嘲的笑是一种降低羞耻感,保护自尊的有效手段。你的笑也会带动周围人笑起来,这种融入让自己能够不那么感到丢脸。
不过,笑的传染性也可能有可怕的后果。
1962年1月30日一所寄宿学校的三个小姑娘因为一个笑话哈哈大笑,他们的笑声感染了159个学生中的95个。他们笑个不停,放学后又传染给了他们的父母,甚至有个孩子无法停止地笑了16天,学校也因此停课了。
这次的“灾难”继续传播到其他乡镇,影响了几百人,后被判定为群体性癔症发作。
最后,附上一个忍笑挑战的视频
盯着屏幕看完它
你能坚持不笑到第几个呢?
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!
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
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
愿你笑口常开
文 / 阿朴
排版 / 阿朴
参考 / psych2go
—the end—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